游在旅途 学在其中

近日,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推出“UGS”服务地方协同育人阴山南北好风光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为期两天的研学,让师生深入草原、荒漠、民居……游在其中,学在旅途。阴山南北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不仅令人开阔视野,更激发了师生对包头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的思考探究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在自然课堂中教学相长

沿途考察是地理学的基本功。初秋时节,5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坐着大巴车一路向北,途经青山区、固阳县、达茂旗等地,欣赏包头沿途的地理气候变化。


(相关资料图)

在青山区东达沟村,研学团实地感知了受地理气候影响建造而成的风格各异的屋舍。

“老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要把屋顶建设成平顶?”当带队老师丁占良抛出问题,大家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

研学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鲜活的生活中去。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思考,广大师生在自然的课堂中教学相长。

在固阳的一窑洞建筑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窑洞的屋顶要建设成半圆形而不是平顶?”“离开钢筋水泥,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

丁占良表示,研学旅行强调师生在行动中探索世界,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自然空间中体验感悟,是达成学生知识转化和情感升华的基本途径。

当研学团走进达茂旗博物馆,聆听讲解员讲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时代受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先人居住环境的影响。

带队老师张雪峰表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一场研学旅行,通过赏、听、做、行,了解自然万物、感受美好生活,用一种美好的方式使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拓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

在固阳S211路旁山脊上,带队老师张雪峰告诉师生要观察构造地貌特征,并在地上画出1X1样框,为师生讲述高度、气温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我们想通过这一方式让师生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地质知识,讲述更加直观的变化,以前书本上在讲温带季风气候适宜什么样的植被生长,只是在书本上看变化,亲身感受到了之后会直接留下深刻的印象。”张雪峰说。

“老师,这棵草是您刚才说的蒙古冰草吗?”“为什么要在山上种松树呀?”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也为老师与学生开启了思考时刻。

给学生带来最初的印象或启蒙,是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愿望,也是不少家长选择一些科普主题研学旅行项目的原因。张雪峰介绍,本次研学路线,前期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不同的地貌特征以及民居村落,规划研学课程,课程需要具备趣味性、体验性与互动性。

这种走在路上的“互动课堂”,也时常遇到“翻转”。丁占良分享,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孩子们也要当“老师”,为成员讲述地理知识。他告诉记者,平时一趟研学之旅中,总会有一两个孩子“对某个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就是翻转课堂,他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在达茂旗观景台,师生们经过对达茂旗草原上的实地观察学习,各代表队开始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包钢九中教师张翠媛表示,本次研学收获较大,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与学生分享研学的所见所闻。“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会将包头特有的自然环境对景观、人文的影响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张翠媛说。

达拉特旗教体局教研员徐静对于两天的研学之旅表示收获满满。“回去以后我会将学到的教学经验进行整理,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研学就是要且行且学,对地理知识有更具象的了解,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长进,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徐静说。

从事37年地理教学的老师丁占良表示,研学就是要将课堂设置在大地上,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地理思维,让学生对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充分的了解,才是研学的真正目的。

(记者:樊佳疑;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