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文体旅深度融合 美丽“鹿城”也是“中国马城”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日,是包头被授予“中国马城”称号后的首个长假,不少市民游客选择打卡“马”上精彩,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

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马文化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客人。“我们从今年6月18日开馆,到现在已经接待了10余万名游客。”包头马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李岩告诉记者,有些游客来了会问:“我们知道包头是‘鹿城’,听说现在也是‘中国马城’,这是怎么回事?”对于这样的问题,李岩会耐心地告诉大家,包头既是美丽“鹿城”也是“中国马城”,在这里既能听得到呦呦鹿鸣,也能看得到万马奔腾。


(资料图片)

一条清晰务实的路径:让存量资产活起来,助力城市火起来

速度赛马。

今年9月19日,包头市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城”荣誉称号,标志着包头推动马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包头打造“中国马城”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一步。

被授予“中国马城”后的包头,将如何运营?早在创建之初,包头市就已经有了一张清晰的蓝图。

按照创建有活力、有收益、可持续的“中国马城”目标,包头市创建“中国马城”空间结构围绕“一心引领(先期启动区:赛汗塔拉和奥体公园,聚焦马术专业赛事)、两翼齐飞(产业融合发展区:达茂旗,聚焦马匹养殖繁育、马产品研发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区:土右旗,聚焦马产业人才培养、大众马文化休闲旅游)、多点开花(全域联动,构建现代马产业体系)”规划布局,按照近期(2023年)、中期(2024-2025年)、远期(2026-2030年)任务逐步推进。

同时,以赛事为切入口,植入文体旅多元业态,统筹全市已有马产业项目,推动赛事场地、主题酒店和马文化博物馆等建设,引燃城市消费新活力,着力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产城景交相辉映于一体的“中国马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建“中国马城”,是包头立足实际,不搞重投资,不热衷于场馆建设,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变包袱为财富的利民举措。据包头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鸿儒介绍,今年以来,包头文旅集团围绕赛汗塔拉和奥林匹克公园闲置低效资产,将发挥马产业资源优势、布局和完善马产业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抓好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全力打造“中国马城”包头新IP。

赛事场地方面,我市充分利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奥林匹克公园等成熟场地建设赛马场;文化设施方面,盘活欧亚度假村等闲置资产打造马主题酒店、马主题博物馆,同时依托现有马球基地开展马术赛事,以少量投入撬动马城创建,短时间内便取得突破性成效。

一个贯穿始终的共识:“鹿城”与“中国马城”,从来都不是冲突的两面

和女骑手玩闹的马儿。

众所周知,包头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这里草木欣荣,鹿群栖息,被称作“鹿城”。

与此同时,包头地处北纬40度世界黄金养马线。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交汇,马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承、底蕴丰厚。早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包头市就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尤其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马集散地,当地赛马、马展等产业业态在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

从历史到当下,鹿城与马城于包头而言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

采访中,不少相关人士向记者阐述了相似的观点,鹿城讲的是城市,马城则侧重产业,二者不仅不矛盾,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随着马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必将推动鹿城包头更加繁荣、更富活力。

对于这样的观点,王鸿儒十分赞同。“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包头创建‘中国马城’和‘鹿城’的称号并不冲突。”他告诉记者,“中国马城”重在发展马产业,而在这一过程中,市文旅集团大有可为。

王鸿儒表示,市文旅集团正以“强运营、求效益、重管理、补短板”为导向,开发马文化旅游景区和线路、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马文化演出中心、世界名马科普基地、马术休闲场、野骑俱乐部、礼仪仪仗马队等项目;推进马术进校园,协调教育、体育等部门组织开展马术研学和夏令营等活动,逐步培育青少年消费市场;自筹排演精彩的常驻马术剧,打造马主题冰雪娱乐项目等,全面整合利用文旅集团产业资源优势,扮靓“中国马城”这张包头城市新名片。

在文旅全面开花的同时,养马、育马、马术竞技……更多形态的马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注入了绵绵不断的新活力,也让更多人在马城的建设中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个坚定不移的立场:“中国马城”,为百姓而建,让群众受益

“决不把马城搞成少数人的‘阳春白雪’。”如何让老百姓共享创建成果、获得真正实惠,是包头建设“中国马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进不同场景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在打造“中国马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都是真正的主角。

在包头市的各大马术俱乐部,与马近距离接触,体验马术运动,唤起了孩子们的“蒙古马精神”,也让马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播。“马对内蒙古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会骑马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跟马交流可以锻炼我们的胆量,让我们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马术基地的小学员自豪地说。当马儿走进生活,马文化便以更加生动鲜活的面孔展现在市民面前,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马文化感兴趣并主动传承,让马文化真正“活起来”。

走进达茂旗大漠雪豹马培育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王万全养殖的100多匹豹花马因“颜值”出色,格外引人注目。王万全是达茂旗远近闻名的养马能人,也是从达茂旗畜牧局退休的兽医,多年的职业生涯让他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马产业的发展投注了更多心血。2014年,退休后的王万全注册成立了包头市大漠雪豹马培育有限公司,重点开展蒙古马保育扩繁工作。

“目前,公司养殖630多匹马,主要以蒙古马、纯血马为主,其中豹花马100余匹。几年来,公司经过初步选育,已建立了3个平行辅助品系。”在王万全的远景蓝图里,他希望选育出更多的豹花马。加大对豹花马保种繁育的力度,建立核心育种群,发展以豹花马为核心的马文化产业。

策马奔腾、以马为媒、立马为业,不论是从事马产业的经营者、蹒跚学步的爱好者、热情观赛的市民,还是游览马主题文化场馆的游客,在与马城的交集中,大家都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获得感。

在中国马业协会副会长蔡猛看来,“中国马城”是一个品牌,有了这个国家级的马产业品牌以后,会带来各方面的变化。“首先是马文化大旅游,这是包头打造大文旅的一个发动机。马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之后,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是马产业本身,如目前达茂旗独具优势的马血清、马奶、马油、马骨粉等。再有就是马主题竞赛,成为‘中国马城’,有了这张靓丽的名片,包头以后有机会打造成西北区域的马主题竞赛中心。希望包头市以此为契机,继续引入优质资源,加大发展马产业的支持力度,让‘中国马城’包头成为新时代马产业的闪亮名片。”蔡猛说。

“我们将围绕蒙古马的开发利用,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蒙古马繁育、竞技、交易的重要基地和全国现代马产业发展核心区、示范区和引领区,形成集产品开发、生物医药、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完整马产业链,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城’。”市体育局产业科科长罗晓宇表示。

而在很多从业者和市民看来,向这些目标奋进的过程也是大家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过程。随着这些目标一个个走进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包头。

(文/记者:李楷谨;图/记者:宫伟恩,贾荣;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