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整理 记者 范思慧

吃完春饼又见元宵,元宵节,是年的落幕。

在这一天, 秧歌高跷大头娃娃红红火火,花灯焰火热热闹闹,刚出锅的元宵甜甜蜜蜜。我们用仿佛除夕一样的热烈告别“年”的狂欢,收拾心情开始新的一年的征途。


(相关资料图)

●猜灯谜

从古至今,猜灯谜都是元宵节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据说,元宵节赏花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在元宵节的晚上,男女老少皆出门观赏花灯,后来为了增加趣味性,就有人开始在花灯上面写谜语,供人解答,这就是“灯谜”。《武林旧事》曾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灯谜,趣味中考验着人们的思维敏捷,简直是人人皆可“嘚瑟”一二, 能快速解答各类灯谜的人,也常常能得到大家的追捧,于是,就有好灯谜者组织谜社,嗜好灯谜者常常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清朝的家震涛有一首《打灯谜》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灯谜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谜题的主体叫“谜面”,用较为隐晦的方式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性能、作用;限定谜底的内容叫“谜目”,是对谜题的补充说明,通过谜目可使猜谜者明确思路范围;谜题的答案叫“谜底”。比如谜题“泵——打一成语”中,“泵”即“谜面”,“打一成语”即“谜目”,经过简单联想,我们就能发现这一谜题的“谜底”,即成语“水落石出”。又如,“强盗的法则(打一历史人物)”,谜底是“寇准”;“丰收(打一字)”,谜底是“移”。猜灯谜就是一个先脑洞大开然后恍然大悟的过程。

后来,人们为了给灯谜增加难度,增加了附加条件——“谜格”,就是要猜谜的人,按照规定的格式,把谜底字的位置、读音、偏旁进行一番加工处理后,来扣合谜面。一条带格的谜语,必须按此谜格的特殊规定的格式去猜。谜格创始于明代,明末扬州马仓山首创了《广陵十八格》后,历代谜格又不断有所创新,多至一百多个格。现在,仍然广泛流传使用的有二十余种。

梨花格,名取自唐代岑参《白雪歌》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称飞白格,玉壶格,白灰格等。梨花格属谐音类谜格,例如,概不批发(打一国家名),谜底是丹麦。因为概不批发即只能“单卖”,“单卖”谐音“丹麦”得到谜底。

秋千格,典出宋代张有《复古篇》:“汉武帝祈千秋之寿,后庭多做秋千之戏。”以秋千来回摆荡之样子比喻谜格的倒读。“秋千格”谜底限定2个字,属于比较简单的谜格。例如,问苍茫大地(地质名词),谜底是土质,因其倒读成“质土”。

卷帘格,名出自唐代王昌龄诗“欲卷珠帘春恨长”,取珠帘倒卷之意。别名倒读格,是谜语中最常见谜格之一。谜底须用三字以上的词(组词)、成语、句作倒读。例如,你说梦话(打一外国作家),谜底是柯南道尔。你(尔)说(道)梦话(南柯),卷帘后就是“柯南道尔”。

徐妃格,此名出自《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中徐妃的故事。因徐妃常化半面妆,所以徐妃格谜底只读“半面”,去扣合谜面,还必须添上相同的偏旁部首(不一定非左右结构),才能构成“全面”的谜底。例如,谜面,替身(打一动物名),谜底:玳瑁。

曹娥格,别名碑阴格,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此格规定谜面必须为四个字或者是八个字,谜底为两个字或者是四个字。解谜时将谜底的每个字按左右各拆分为两个字,再把拆开的字与谜面两个字对一个字,互相对应进行扣合。例如,织匠、巧妇(打一京剧名),谜底为红娘。这是四个字的谜面扣两个字的谜底,将谜底“红娘”拆成“丝工、良女”再扣合谜面。

蜂腰格,别名中分格、断绵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的单数词句,但中间一字要上下分开作两字读。例如,隆中决策(打一地名),谜底是三岔河。将“岔”分读为“分山”,即 “三分山河”,典出诸葛亮的“隆中对”。和蜂腰格很相似的是展翅格,展翅是左右结构的字分开扣,蜂腰是上下结构的字分开扣。

写文章有写文章的套路,作诗有作诗的规则,猜灯谜也一样有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作低级的作品,例如: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但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谜面谜底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如果有人猜“全庆”,这个答案就肯定不对,因为谜底已犯着一个“庆”字了。

猜灯谜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当属“会意法”,即先了解谜题的意思,根据意思展开联想,对寻求的谜底加以论证,证明思路的可行性。

“会意法”虽然只能解答一些较为简单的谜语,但用途极为广泛,采用这种方法解谜,经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谜题“上下合一——打一汉字”,简单地推测谜题,即将“上”、“下”两个汉字融合成一个汉字,通过“会意法”便可很快地推测出谜底为“卡”。又如,谜题“孩子没了——打一汉字”,分析谜题,可知道谜底为“孩”字去掉偏旁“子”,即为“亥”。又如谜题“颠三倒四——打一汉字”,通过字面意思将汉字“三”与“四”颠倒,再简单组合,便可以得到谜底为“泪”。

另外,“别解法”也是解答灯谜的常用方法,即在猜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汉字的“一词多义”和引申含义,主要用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充分联想的谜题,这类谜题更加考验猜谜者的想象力。一般来说,如果遇到无法依靠谜题字面意思整理出答案的灯谜,都可以尝试用“别解法”来解答。例如谜题“重逢——打一汉字”,如果利用“会意法”简单理解谜题字面的含义,就会发现解谜过程困难重重,很难通过谜题“重逢”的字面意思展开联想。可是如果利用“别解法”,将谜题“重逢”做“又见”来理解,就能很快得出谜底,就是“观”字。又如谜题“水塘见底——打一汉字”,如果用“会意法”来解谜,推理过程将难以展开,但如果用“别解法”,对谜面“水塘见底”深入理解,就会发现谜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水塘的水干了”,再对“水干了”这一谜面用“会意法”来解谜,便可得到谜底“汗”字。

赏花灯原本是视觉欣赏,加上灯谜之后,文字融合形象常常能让花灯趣味横生。 猜灯谜的“形象法”就立足于此,常常用来解决一些立体感、方向感或者画面感较强的谜题。比如谜题“牛过独木桥——打一汉字”,通过“形象法”可以将独木桥想象成汉字“一”,牛站在独木桥上,通过联想便得到了汉字“生”,谜底也就因此而浮现。又比如谜题“鸟宿树枝头——打一汉字”,通过“别解法”可以联想到,将树枝用汉字“木”来代替,再通过“形象法”,可以联想到一只小鸟倚靠大树的画面,小鸟与树枝体积相差较大,就能很快得出谜底,即汉字“术”。

今天,猜灯谜仍然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如果能掌握猜灯谜的各类技巧与套路,娱人娱己才是节日的乐趣。

【灯谜】

1、日近黄昏(打一地名)

2、全面整顿(打一地名)

3、空中码头(打一地名)

4、烽火堡(打一地名)

5、何处拾贝壳(打一中国电视剧名)

6、有人无人都是你(打一字)

7、望断南飞雁(打一日常用语)

8、天涯何处无芳草(打一成语)

9、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日常用语)

10、赤壁之战的结果 (打二歌星)

11、把玫瑰写成了百合(打一歌名)

12、聊斋(打一歌名)

13、懒惰的蜘蛛(打一成语)

14、黯(打一成语)

15、特价(打一历史人物)

16、大学食堂的粥(打一专辑名)

17、接电话(打一歌手)

18、拔苗助长(打二字战国人名,梨花格)

19、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打一韩剧,卷帘格)

20、何以解忧?(打二字娱乐场所)

●大头娃娃

很多地方闹元宵的时候,大头娃娃都是少不了的特色表演,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旧唐书·音乐志》中就有“上元佳节,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装演大头和尚。”的记载。这个表演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和尚戏柳》,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寺庙内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柳树经一千多年的修炼,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爱上了庙里的一个大头小和尚。一天,庙里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装作前来进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门戒律,与柳翠尽情地玩耍,戏闹起来。这时,有个樵夫打柴正好路过此地,所见庙内有女子笑声,感到奇怪。扒在墙头上一看,原来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骂俏,忍不住大笑,双手一松,掉下墙头。他回家之后,当作笑话讲给众人听。有个社火头儿听了此事,觉得有趣,过春节时,编成社火演了起来。从此,“大头和尚戏柳翠”就流传开了。宋代《东京梦华录》和《古今小说》、明代《西湖游览志》和《帝京景物略》等书中都有跳大头和尚的记载。清代《百戏竹枝词》中记:“大头和尚即明月僧度柳翠事,人带(戴)大面具扮演之。”可见此舞历史颇为悠久。该舞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戴“大头和尚”面具,一人扮演柳翠。后来随着表演人数的增加,大头面具种类更多,服装样式改变,表演动作愈加丰富,我们如今看到的大头面具男女老幼皆有,各个笑容可掬,望之可亲。

●踩高跷

所有的艺术都来自于生活,说的就是高跷这种民间艺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会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后就逐步演变成今天的高跷。

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先秦时代民间就已经流行高跷了。

还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也描述了当时春节踩高跷活动:“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

还有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各村艺人联合起来要到县城闹红火。知县老爷知道后,便想借闹红火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四门吊桥吊起,凡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城外的社火头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便凑足银两准备进城。谁知县太爷又将进城过桥的钱提价了,社火头的儿子聪明多谋,又胆大心细。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赶制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自己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圈越过了护城河。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社火队都依样绑上高腿,排成队越过护城河,进了城并闹了红火。

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人物。2006年,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会

朋友们,你们有多少年没有看过元宵节的花灯会了?笔者是好几年没有去看了,因为上次看灯受了点惊吓,阿尔丁广场上,灯是有,全是企业的广告灯,在家看电视广告也就罢了,元宵节出门还要看灯箱广告?是晚会不好看还是元宵不好吃啊。说实话,做花灯也是个技术活,不是焊个圈蒙上纸通上电就叫花灯,是要有创新和想象力的,那是个技术活儿。把好好的元宵花灯整成个企业广告灯箱,看得人好像吃个元宵硌了牙。

陕西民歌《兄妹观灯》里是这样描述元宵灯会的:“正月十五闹花灯,我和连成哥哥去观灯, 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韭菜灯宽生生,芫荽灯碎纷纷,茄子灯紫茵茵,七扭八弯的黄瓜灯,龙王灯满身鳞,凤儿灯花生生,老虎灯实威风,摇头摆尾的狮子灯……

青海民歌《兄妹观灯》里的灯是这样的:远看前面灯万盏,兄妹二人观花灯。一元复始灯一盏,二郎担山两盏灯,三战吕布灯三盏,四大天王四盏灯,五福捧寿灯五盏,南斗六郎六盏灯,北斗七星灯七盏,八仙庆寿八盏灯,九天玄女灯九盏,十面埋伏十盏灯。观罢花灯散罢心,不由叫人心喜欢。

很怀念小时候在东方红俱乐部看过的那些走马灯、猪八戒吃瓜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灯……天上的明月,地上的花灯,脚下的白雪,身边的烟花,一岁一节,时光不返。

灯谜答案:1洛阳;2大理;3连云港;4烟台;5上海滩;6尔;7久仰;8不毛之地;9感谢;10刘欢 孙悦;11花田错;12 死了都要爱;13一丝不挂;14有声有色;15 廉颇;16范特西 依然范特西;17 韦唯 ;18 商鞅;19大长今;20 酒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