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芸: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杜芸,战略策划资源整合专家,出版《整合制胜》《整合发展》《整合创新》《整合时代》《整合经济学》等专著,现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投资协会健康产业公益扶贫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健康惠民基金主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一、实现“双碳”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正式把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党指导下,“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社会美、艺术美,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双碳”目标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文明;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共识,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实践论,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给自然留下更多原生态,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国土空间,这就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美”,含义深广,内涵丰富,是全民共享共创的美,是立体呈现的美,是有形景观与无形资源相结合相统一的美,是中国形象之美,也是中国精神之美。

(浙江海宁尖山新区“绿色低碳工业园建设示范区”)

21世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任务,也是为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生态产业基础。

2021年3月,“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省市区相继制定出本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同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随后,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要求下,分领域分行业的实施方案开始研究制定,科技支撑、财政金融、碳汇能力、统计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撑政策陆续出台。目前,我国从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双碳”目标、任务和执行系统。

在能源领域,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作为能源领域推进“双碳”工作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保障的角度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系统谋划。

在生产制造领域,工信部出台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分门别类、分业施策,制定一系列专项政策,稳妥、科学、有序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双碳”目标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021年10月以来,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集中开工。这些项目重点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土地资源,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模式,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将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带动周边清洁高效的煤电和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建设。

实施“双碳”目标战略,促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绿色消费意识,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带动各地城乡生活环境的改善。各地打造绿色社区、美丽乡村,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低碳社区建设标准体系,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以社区为载体,开展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社区创建活动。

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一是坚决不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民本之路;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之路;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使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可持续之路。“双碳”目标实现之时,就是美丽中国建成之日。

二、实现“双碳”目标是面临挑战性的系统工程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是发展的途径、标准、原则和基本遵循。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一,根据整合经济学理论,资源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问题上做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增加资源投入,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这一矛盾尤其突出。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是重要的能源产区,煤炭、冶炼等工业生产活动又容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大部分国土处于山地、高原、荒漠、沙漠等难以利用的区域,加之气候和植被等条件的限制,属于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再如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一。过去,长江沿线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漫天扬尘、轮船肆意排放、水质持续恶化,从上游的巴山蜀水到下游的江南水乡,生态系统常常报警。这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种种问题都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全局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表现。

目前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确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环境污染开始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占能源总消耗的57.7%,即使煤炭消费量占比到2025年有望下降到5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持续,因此,需要重点发挥煤化工的固有优势,生产适合煤化工特点的产品,降低碳排放的空间,例如陕西榆林正在规划建设的煤制含氧化合物及下游产品链的工业示范基地,产值增加的同时碳排放可进一步降低。对于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贵州、宁夏等煤炭资源富集的省区来说,建设更多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产业园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会继续增长,实现“双碳”目标,短期内不能放弃传统化石能源,关键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科学有序地推进“双碳”工作。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既要淘汰落后产能,更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这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要进行规模性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其影响面更广,挑战性更大。同时,绿色金融成为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主流金融方式,意味着高碳行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将逐步减少,进而加速整个产业经济的洗牌,推动新的产业机构调整和技术变革。

第四,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还不具备实现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供能全替代的条件。目前我国超过2/3的新增能源需求仍主要由化石能源满足,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和利用方式依然强烈地依赖地域和自然环境。要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我国需要结合区域智能能源网络的构建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统筹考虑,多种能源互补融合才能发挥最大优势,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要在技术装备、系统结构、体制机制、投融资等方面全面变革。

第五,核心技术缺乏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仍然整体领先,在前沿技术、高端设备、先进材料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实现“双碳”目标要求能源系统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这方面我国在风电、光伏等领域具备一定市场和竞争优势,但核心技术缺乏,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还未攻克难关,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必须在技术攻关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资源整合,创新驱动是实现“双碳“目标必由之路

去年8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曾会同相关单位组成调研组,对黄河流域几字湾生态文明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与宁夏、内蒙古部分市县领导进行调研座谈,并提出建议:

一是从国家重大战略高度建立健全几字湾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二是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修复投融资制度改革;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类产业融合规模化发展;四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五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管控体系。

总结调研的成果,我们撰写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黄河流域几字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严峻挑战,又是重大机遇,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由“量”向“质”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政府主导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确立碳税、碳交易等碳减排的根本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各方责任义务,为低碳投资提供长期稳定的法律环境。绿色低碳发展涉及政府、企业、个人等众多不同主体,每个主体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所以“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同,离不开社会的良性互动,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一定要全方位整合资源,系统化思维模式,防止分散、分割和碎片化,坚决打破四个壁垒:即打破能源企业、种类之间的壁垒;打破能源与其它行业之间的壁垒;打破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打破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体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其次,坚持科学、全面、系统地实施“双碳”战略。例如宁夏将“双碳”战略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量增长,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5.5%,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5%。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宁夏光伏的体量还远远达不到国家能源发展需求,光伏在能源及电力结构中的占比较小。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宁夏需要进一步整合沿黄地区和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推动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区大型集中式光伏开发,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开发,充分释放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资源潜力,走出一条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第三,发挥绿色金融作用,设立“双碳”相关基金,提供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本保障。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代价和较高的成本。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不一样,不同的地方、行业、企业面临不同的约束与挑战。例如内蒙古属于煤炭富集、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构建区域低碳化清洁能源供应系统,对内蒙古来说影响大,成本高,转型阵痛更为明显。为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们积极建议由政府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财金规[2016]2800 号)的规定,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与在港上市公司、拥有20年跨境资产管理及私募投资经验的光大控股合作,设立内蒙古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投资数字科创、清洁能源、新材料和促进“双碳”目标的重点项目,并配合自治区整体发展规划,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为基础,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还包括发展碳汇能力和碳交易市场,适度超前谋划碳税制度,形成以“碳排放交易+碳税”为主要工具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既可以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又可以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从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绿色”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度和关联度,形成绿色金融体系和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资源配置、企业参与范围、产品定价机制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安排。

第四,整合投资和招商资源,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例如从最具特点的新疆来看,随着中国煤炭产业西移和内地污染加重,新疆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煤炭产业重点开发的重中之重。深入“西气东输、疆煤外运”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用新疆廉价的煤价发展新型煤化工。而在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煤炭企业个数、产业集聚指数方面均处于低位,因此导致新疆的基础竞争力水平靠后。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为新疆的煤化工和清洁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为此,我们积极建议新疆自治区配合中国—亚欧博览会,举办“中国(新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整合高端专家智库资源,邀请国家部委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以及国家级行业联合会领导、大型央企和投资基金负责人、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等共同为新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献策。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解读国家部委最新产业政策,提供高质高效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招商引进更多社会投资,推进落实清洁能源、环保节能、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光伏农业等“双碳”战略项目和绿色城市建设的具体项目,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层面上,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广,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和扩大示范规模。我们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在国家有关部委主管部门领导、专家指导下,整合优势资源,策划立项了固废资源化数字科创园项目,联合专家团队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总体策划、概念性规划和技术性方案,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专利技术领军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

固废资源化数字科创园应用国际领先的再生能源新技术,达到“三个百分百”和“双零”标准,即固废资源化率100%,固废处置过程环境达标率100%,固废资源化产品市场化率100%;入园固废垃圾二次污染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全过程零污染。园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生产、物流、质控、环保、碳排放、管理全过程智能化及营销信息化服务。固废资源化数字科创园对于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污染治理欠账较多的地区,促进生态修复和减污降碳,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把“双碳”战略落实到绿色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指导绿色城市建设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城市作为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双碳”目标及数字化转型实施的主要载体,要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围绕城市的资源禀赋,尤其是绿色生态资源等,打造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通过积极导入和孵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 如绿色建材5G数字科创园、固废资源化数字科创园、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低碳产业园等,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地方绿色发展动能,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全过程数字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检测等,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品牌构建等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绿色低碳监测体系,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碳化转型。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共同研究各种节水、节电、节能的生产和流通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对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化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和城市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要构建绿色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园区、城市片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建筑整体节能减排、降碳升级改造。如: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节能改造、污水站下沉式改造、城市更新、环境卫生、园林景观、道路桥梁、城市管网、市政给排水、城市亮化工程的绿色化升级。

要打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在生活方式上,推动人们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鼓励市民亲近自然、打造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建立垃圾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运行机制,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

第六,实现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资源整合。生态文明战略及“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迎来了共生机遇。数字经济的蓬勃创新为绿色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动能,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方向和发展模式提供重要指引。绿色城市建设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构建24小时永不落幕的“云上绿色低碳产品博览会”,通过集聚“低碳创新产品+绿色消费场景+生态科创能量”的城市数字港,打造城市产业互联网承载消费互联网的新动能空间,实现对绿色城市经济的数据赋能、产业赋能和金融创新赋能,以数字化城市运营构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生态。

第七,西部新能源产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支撑。“双碳”目标的确立,使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期。风电产业已经由“微不足道”变得“举足轻重”,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具备了在新时代下担当大任的能力。光伏产业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谷期之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度崛起,装机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今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持在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新能源项目。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风光资源丰富,具有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成本优势,正成为新能源建设主战场。据统计,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其中,风力资源占85%以上,太阳能资源占90%左右。同时,9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中,7个在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西部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加速落地。将西北地区的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做好新能源经济大文章,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为助力西北地区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积极争取对西部省区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帮扶,整合国家部委政策资源、高端智库人才资源、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资源和重点基金产业资本资源,帮扶内容包括:

(1)建立资本融资平台,选择合适地区,设立中国光大控股低碳产业发展母基金;(2)建立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平台,举办中国(西部)绿色低碳发展高端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3)搭建绿色发展惠民平台,组织实施惠民工程——医疗健康帮扶促进项目;(4)整合构筑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优先落地实施固废资源化数字科创园、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低碳产业园、绿色建材5G数字科创园,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5)建立促进合作的组织机制平台,设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对接落实项目落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家明确大力支持和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将新能源产业列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具体包含核电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及智能电网产业五个产业,旨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未来,在党中央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宏伟蓝图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做出新的贡献,为人类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智慧能源美好生活创造新的价值。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